■谷传华
“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”来势汹汹,我国及时采取了应对措施。但在这场无声的战役中,除了战胜身体的疾病,更要打赢心理之战。
面对24小时不停滚动的疫情新闻,人们会不自觉地感到焦虑。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1月27日上午开通心理支持热线和网络辅导服务后,发现许多咨询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情绪困扰和精神上的痛苦、焦虑以及恐惧。
这种因目击大量残忍、破坏性场景之后,损害程度超过其中部分人群心理和情绪耐受极限,而间接导致的各种心理异常现象,在心理学上被称为“替代性创伤”。
现下,因看到其他人遭受疾病威胁而产生共情等,都属于这类心理问题。
食欲不振、疲乏无力、难以入睡,易发火、易受惊吓、易分心,或者莫名感到恐惧、绝望,对现实感到麻木等,如果有上述情况,或许你已经出现了替代性创伤。有些人甚至因为心理问题而出现严重的不适:心悸流泪、头痛恶心,在崩溃的边缘来回拉扯……特别是看到一线的医护人员如此艰辛,在跨年夜只能啃饼干,更觉得充满罪恶感。
这些异常现象,如果处理不当,有可能会导致人们出现严重的身心困扰,甚至精神崩溃。
分析其原因,是因为人类具有移情能力,能够“身临其境”“身临其事”。例如,婴儿在看到别的婴儿哭泣时会表现出伤心、痛苦等不愉快的情绪反应。一个远在北京或广州的观众,多次看到武汉市新冠肺炎患者的痛苦、恐惧,也会产生相应的移情反应,时间久了,就会形成所谓的替代性创伤。
在网络发达的今天,灾难性事件极易引起全民“围观”。因而大众(特别是奔赴在一线的医护工作者、消防人员、志愿者以及共情能力较强的普通人)在协助当事人恢复创伤的同时,自己的身心健康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。
有数据显示,当个体在遭遇灾难性事件时,整个心理系统都有可能出现程度不同的创伤,个体越接近灾难现场,其受到创伤的可能性就越大。
此外,非理性信念也是一个重要原因。
非理性信念是指关于某人、某事或某物的不正确、不恰当的看法。这些看法常常让人产生不应有的压力体验。具有替代性创伤体验的人,头脑中可能有一些不恰当的认识,比如“这次疫情很严重,医生都无法幸免,普通人更无法幸免了” “无论怎么做都很容易感染” “没有可以治疗这种肺炎的药物,感染了就不可治愈”,这类不恰当的认识很容易催生莫名的压力和苦恼。
作为“非患者”,人们应该如何面对肺炎疫情中的替代性创伤?
首先进行认知调整。
一是正视负面情绪。可以针对上述症状进行自我诊断或评估。在排除生理性原因或器质性病变的前提下,如果有上述症状,你有可能出现了替代性创伤。面对这种情绪不需要焦虑,因为适当的负面情绪,有助于提高对疫情的警惕。对于负面情绪,要正视,不要忽视。
二是梳理和改变非理性信念。如果发现情绪过载,自己难以走出,不妨静下心来,梳理头脑中的非理性信念,并试着改变,接受理性信念。例如,“没有可以治疗这种肺炎的药物,感染了就不可治愈”,可以改为,“虽然有死亡病例,但很多患者已被治愈,这种肺炎是可以治疗的”。还可以通过过滤不必要的信息,避免徒增焦虑。
三是增强自信,正常作息。每天对自己说几遍:“我已经做好预防,不会被感染。”尽量关注当下的生活,现实生活中的琐碎也会带给人真实的感受,摆脱负面新闻带来的焦虑。
四是适当娱乐。适度的娱乐活动可以帮助我们产生更多的正面情绪,同时将负面情绪发泄出去。
其次进行行为调整。
第一,动起来。每天给自己留出一定的运动和休闲时间。第二,回到现实中来,让生活恢复正常。第三,加强人际互动,多与家人或身边亲友聊天,倾诉自己的感受和看法,或者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。第四,加强预防,给自己充足的安全感。配合政府号召,根据专家意见积极预防,尽量少出门,出门戴口罩。
(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)